《思維誤判: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》─大家都這麼想不代表就是正確的!為什麼「打線裡的保護效應」迷思至今依然存在?

 (以下節錄自本書 p.109-115)這樣做才對,因為我們之前都是這麼做的大家都這麼想,不代表就是正確的:團體迷思(groupthink)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與解讀 打線裡的保護效應在大聯盟並不存在。所謂的「打線裡的保護效應」,指的是一名打者,會因為他後面棒次打者的素質不同,而打出不一樣的表現。如果你有讀過我的《棒球聰明看》,就會知道我引用了那些資料去解釋(註1),為什麼這個效應實際上在大聯盟不會發生。雖然我很喜歡破解迷思,但我在這裡提到它,不是想再打破這個迷思一遍,而是想要探討這種錯誤的觀念,還有其他類似的棒球迷信,為什麼在已經被實證戳破的狀態下,依然存在,沒有消失。讓我先來介紹一下何謂「打線裡的保護效應」:若甲球員是一隊上最強的打者,而且通常都打第二棒,也就是陣中最佳打者應該打的棒次(關於這點,也有其他的迷思),那第三棒應該排誰? 認為「打線裡的保護效應」存在的人會說,如果你把一個能力較差的乙選手排在甲球員的下一棒,那對方投手就會對甲球員投得很閃躲,因為他寧願投出保送,也不願被打出強擊球,而且閃過了甲球員,就會輪到比較弱的乙選手。相反地,假如你把一名能力較強的丙打者擺在甲球員後方,對方投手就只能正面對決甲球員(因為不想對甲球員投出保送,

戰神賽特訊號怎麼看

被迫在壘上有人時面對丙打者),讓甲球員能看到更多好球、更多直球,或是出現其他會使甲球員有更高機率把球打強、上壘、打進分數的變化。這個現象並不存在,

吃角子老虎機

至少在大聯盟沒有(我從來沒有看過小聯盟或業餘層級,有人針對此議題做研究或數據整理),而且這件事已經被公諸於世至少有二十五年之久了。2006年,「棒球指南」出版了一本文章精選集─《數字剖析棒球》(Baseball Between Numbers),其中收錄了許多破除打線保護效應迷思的文章。我在許多大聯盟管理部門和大聯盟總教練辦公室的書架上,都曾看到此書的蹤影,但這並沒有讓打線保護效應的迷思就此消失,許多人,甚至包含那些應該很清楚打線中沒有保護效應的專家,直到最近還是會提到「打線裡的保護效應」,或是用它來說明一些決策的理由:• 前紅人隊和華盛頓國民隊(Washington Nationals)總管波頓(Jim Bowden),在一篇於2019年八月刊出的文章中寫到,卡斯提亞諾(Nick Castellanos)「在老虎時沒能徹底釋放他的才能,因為他當時的隊友沒有在打線中提供他什麼保護。」• 同年九月,時任小熊總教練的麥登(Joe Madden),在說明把史瓦柏(Kyle Schwarber)從第五棒調動到第二棒的決定時,解釋道:「我認為史瓦柏值得更多的打線保護。」• 大聯盟官網記者戈尼克(Ken Gurnick)在同年五月寫的一篇文章,更是完全奠基在「打線裡的保護效應」真實存在的基礎上。文章提到,由於棒次在貝林傑(Cody Bellinger)之後的道奇打者不夠好,所以他常被投手閃躲,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總教練羅伯茲(Dave Roberts)調整了打線,「把弗瑞茲(David Freese)和孟西(Max Muncy)排在貝林傑後面,希望能提供貝林傑多一點保護」。除此之外,這篇報導裡面,還充斥著許多依據小樣本數據和資訊所下的結論。• 老虎隊內野手卡布雷拉(Miguel Cabrera),未來退休後幾乎篤定會入選棒球名人堂。2019年,他打擊成績嚴重衰退,照理來說,這主要起自他的年紀(三十六歲)和身體老化帶來的影響,但他卻怪罪到打線保護不夠上:「你們還記得菲爾德(Prince Fielder)嗎?那你們知道現在是誰排在我後面打擊嗎?這兩者之間的落差,可是滿大的。」(註2) Prince Fielder 與 Miguel Cabrera 的重砲連線讓各隊投手都無處可躲 這些只是我在寫書這段期間(我打這段文字時,

QT仙境傳說

2019年賽季還剩幾週就結束了),快速從當季挑選出來的例子。它們當然不僅限於目前這個在美國史上,算是非常不理智的年代才能看到,在更之前也看得到。2015年,棒球數據網站「FanGraphs」的專欄作家羅瑞拉(David Laurila)訪問了一些球員和總教練關於「打線裡的保護效應是否存在」以及「保護效應是否會影響他們在某些打席的策略」的議題,

1XBET娛樂城

記錄下他們的說法,

QT電子免費試玩

並寫成一篇文章。球員們的回應不盡相同,但龍戈利亞(Evan Longoria)、波瑟羅(Rick Porcello)、特雪拉(Mark Teixeira)都堅定地相信打線裡的保護效應確實存在,其中龍戈利亞和波瑟羅更認為這問題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。龍戈利亞說:「我覺得這問題滿蠢的,它根本不需要什麼解釋。如果你的下一棒是卡布雷拉,那你肯定能看到更多可以出擊的球;反之,要是你身後的打者是剛上大聯盟不久的菜鳥,那情況一定會不一樣。」而波瑟羅則說:「我覺得任何看過棒球的人,都知道打線裡的保護效應是真的。」相較之下,現在在「ESPN」擔任賽事球評的特雪拉,說法就比較慎重:「這其中存有許多不同的變數。一般的觀念當然會告訴你,要是你的下一棒是強打者,那你會看到比較多好打的球。但在當今的棒球比賽中,左右投打對決之間的因素實在太多了。」 Mark Teixeira 以往在洋基隊棒次經常安排在 Alex Rodriguez 之後 雖然近年來,各隊管理部門都已逐漸破除打線保護效應的迷思,但在球員休息室內,這樣的觀念仍非常普遍,且受到推崇,我寫書的這年(2019年),有些總教練跟麥登一樣,仍會引用打線保護的概念,來為自己調整打線的決策做辯護。(六月初,麥登也曾引用打線保護的概念,來說明為何拜耶茲打出兩場好比賽。他說是因為那兩場比賽,拜耶茲的下一棒都是C.岡薩雷茲[Carlos Gonzalez]。註3)從這些案例中,我們可以推論,至少有一部分的總教練在設計打線時,會應用到打線保護效應的概念。同年八月二十日,皇家隊總教練尤斯特(Ned Yost)跟記者說,

RSG雷神之鎚試玩

他之所以把強棒索勒爾(Jorge Soler)調到第二棒,是希望能提供他多一點打線保護,因為在那之前的一段期間,打索勒爾下一棒的卡斯伯特(Cheslor Cuthbert)三十五打數沒安打,完全沒有給索勒爾任何保護。(卡斯伯特的連續無安打紀錄甚至延展到四十打數,直到八月二十四日,他才好不容易打出一支二壘安打,終結安打荒。)尤斯特和麥登都是曾經帶領球隊拿下世界大賽冠軍的總教練,麥登甚至還在2015年獲得國聯最佳總教練的肯定。雖然讀到這裡的大家,都知道最佳總教練獎代表的實質意義不大,但我提到的這兩位總教練,仍可說是該領域的翹楚,但他們卻都相信打線保護效應的迷思。 所以為什麼打線保護效應的迷思至今依然存在? 一部分的原因是,不管你是球員、教練、球探,還是其他任何在職棒界由下而上慢慢打拚的人(無論場上還是場下的人員,都算在其中),在工作、奮鬥的過程裡,肯定都會不斷被灌輸這個概念。因為所有人都相信它是真的,所以我也相信它是真的,然後再告訴其他兩個人它是真的,而這兩個人再去跟另外四個人說它是真的,就這樣不斷相傳下去。宏觀來看,棒球圈並不是什麼非常大的群體,也不是成員背景最多元的圈子(如今,大聯盟管理部門裡女性和黑人的數量,仍然非常少),因此即便早就有公開且容易找到的資訊驗證了它們不對,錯誤的觀念和迷思還是持續地被重複、被推崇。沒錯,還真的就是這樣。這就是所謂的「真相錯覺效應」(illusory truth effect)(註4),而且它所造成的問題,不僅限於運動世界,範圍擴及其他諸多領域,尤其在當今這個充斥假新聞、假資訊的年代裡,更是如此。在1977年的一篇論文中,來自天普大學(Temple University)和多倫多大學(University of Toronto)的三位研究人員首次提出「真相錯覺效應」。雖然當時他們沒有為它取這個名字,但他們首先發現了這個效應。這三位研究人員指出,受試者在數週的實驗期內,被告知多個貌似合理的陳述多次之後,不管那些陳述的實際真實性為何,都會比較傾向認定那些陳述為「真的事實」:「一個似是而非的陳述,在經過多次的重複之後,人會因此增加他們對該陳述的信任程度,也會比較願意相信該陳述是事實。」  相關書摘:《思維誤判: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》─ 為什麼要支持電子好球帶?錨定偏誤如何影響主審的好球帶認定 更多精彩內容,詳見此書,立即點此購書去!●透過本文以上連結購書,《運動視界》由此所得將每年結算捐贈給公益單位。 本書內容簡介《華爾街日報》、《出版者周刊》爭相報導,一本棒球版的《快思慢想》,用棒球場內場外的決策誤判,帶領我們窺探隱而未見的思維盲點!明明削進好球帶的好球,為什麼主審卻喊了壞球? 某屆選秀狀元明明打得奇差無比,卻比其他同屆的球員能在登錄名單中存活更久? 帶領球隊拿下年度總冠軍的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? 連續安打五十六場跟打擊三圍傲視全聯盟,為什麼是前者拿到了MVP?如果你是一位愛看棒球的人,這些問題肯定曾經出現在你腦海過(可能不是全部,但至少有一樣吧?)。在棒球賽場上,其實跟我們在經濟學或是生活環境中一樣,各個層面都隱藏著我們未曾細想過的行為心理學,大從新人選秀(就像是投資商品),小至何時該揮棒(你可以想像成是何時該決定股票的進出場時機),隨著上述的決策變得愈來愈複雜、愈來愈需要資料數據的輔助,瞭解其背後的思維和運作。在本書中,就是以前所未見的方式來分析一個非常基本的問題:到底那些決策者在想些什麼?如果我們的大腦思考判斷,往往會在不經意的時刻讓我們產生錯覺,但我們該怎麼知道自己「想錯」了呢?假使用經濟學當例子讓你頭昏腦脹,那麼是時候用棒球比賽當例子讓你茅塞頓開了!本書作者洛爾揉合了行為科學理論,以及跟球隊主管、總教練、球員的訪談,分析美國職棒史上著名的決策:它們為何成功,又為什麼失敗;也探究賭博心態和各程度的風險評估,如何影響美國職棒的樣貌,還有棒壇當前最新的資料革命,怎麼改寫數十年來既有的決策思維。在這過程中,洛爾嘗試解答多年來大家爭論不休的問題,舉凡「投手投得愈用力、球速愈快,是不是會增加受傷風險」、「大聯盟球隊是不是都高估了交易小聯盟新秀的價值」等等,透過其故有的精闢分析和銳利文筆,帶入一些棒球史上最悠久的爭辯主題之中,使我們能透過滿載知識和實用資訊的有趣文字,除了更了解棒球,也更了解我們自己。名人推薦棒球作家 文生大叔 棒球Podcast《HITO大聯盟》主持人 王啟恩 知名棒球Youtuber 臺南Josh 早安財經文化發行人 沈雲驄 職棒球星 周思齊 資深體育媒體人 卓君澤 富邦勇士籃球隊助理教練 林煒晧 立法委員 3Q陳柏惟 MLB聖地牙哥教士隊臺灣區球探 耿伯軒 暢銷作家 陳宏宜 棒球作家 張尤金 資深球評 曾文誠 運動視界主編 楊東遠 價值投資者/財經作家 雷浩斯 關鍵評論網集團共同創辦人 楊士範 棒球球評 潘忠韋 棒球研究者 鐘勝宏各界好評「從棒球場上分析我們的大腦為什麼這麼想,作者投出正中思考盲點的好球,邀請你一起來看看!」──立法委員3Q陳柏惟「如果你一直都搞不懂,為什麼很多作家都認為棒球能反映人生道理,洛爾的《思維誤判》肯定能解開你的疑惑,因為它用日常人生的道理解釋了棒球。在《思維誤判》中,來自「運動員」(The Athletic)網站的資深棒球作家——洛爾,檢視了各式各樣引發棒球迷辯論的假設和命題,議題涵蓋場上、場下,以及球迷的世界。」——《華爾街日報》– Wall Street Journal「洛爾的分析兼具娛樂性和知識性,他能寫出這本有內涵又好讀的書,就像敲出了一發滿貫全壘打。」——《出版者週刊》(Publishers Weekly)「在美國書市棒球書滿溢的情況下,洛爾藉由分析棒球產業著名的決策案例,使其著作脫穎而出。非常推薦給重度棒球迷,還有想了解數據分析和趨勢如何應用在職業運動的朋友。」——《圖書館學刊》(Library Journal)「《思維誤判》以全新角度切入棒球運動的複雜精微之處,很有見地也很有趣。這是一本傑作。」——《緬因州鋒芒報》(The Maine Edge)作者簡介基斯‧洛爾 Keith Law   洛爾是美國知名運動網站「運動員」(The Athletic)的資深棒球作家。此前,他曾擔任 「ESPN 知情者」(ESPN Insider) 專區的資深棒球作家、為棒球分析網站「棒球指南」(Baseball Prospectus)撰寫專欄,也曾任職於大聯盟多倫多藍鳥隊,擔綱總管特助,負責數據分析工作。洛爾現居美國德拉瓦州(Delaware)。譯者簡介李秉昇畢業於臺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口譯組。熱愛體育賽事、棒球、美國職棒,從大一起撰寫棒球文章、編譯體育新聞,目前為UDN聯合新聞網、運動視界網站的大聯盟專欄作家,另擔任過FOX體育臺記者、《好球帶》節目播報、中華職棒賽事英語播報,也是棒球Podcast節目《Hito大聯盟》的主持人之一。現為緯來體育臺主播。電子信箱:[email protected] 《Hito大聯盟》節目官網:hitomlb.com ※ 看更多運動好書的書摘分享※ 歡迎訂閱「運動視界電子報」,分享給您運動圈的故事、觀點、知識與感動!,